查看原文
其他

家教和门风是最大的家庭资产

2015-04-28 校长传媒

于丹做客央视《文明之旅》讲授“家教的学问”

家教和门风是最大的家庭资产

文|郑州日报记者 秦 华 左丽慧 杨丽萍


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度,在历史上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经典著作,如《三字经》《弟子规》等,还流传下来许多与家教相关的历史故事,如孟母三迁、岳母刺字等。那么如何将家教传统与新时期的生活相结合?如何在当下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?在央视四套播出的《文明之旅》访谈专题节目中,著名文化学者、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于丹与大家共同探讨了“家教的学问”。


教孩子厚道做人是最基本的家风


现在经常有排行榜,在讨论家庭要有多少资产才能传承下去。于丹认为,在中国人的概念里,最大的家庭资产就是家教和门风,“中国是一个家邦社会,过去中国的风俗里就有它的伦理规矩,过去说张家村、李家店、赵家祠堂等,一个村的人都是同姓,他们的孩子做错了事,去跪祖宗祠堂,觉得没有脸面见祖先。很多祠堂里是有家训的,即使是寒门,也说自己是有门风的。”


于丹讲了一个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的故事,他从小生活特别贫寒,他妈妈靠给别人扎鞋底等粗活供他念书,陶侃一步步往上走,他后来就做了鱼梁小吏,有一点小权力,他把那些腌制好的罚没的鱼给妈妈送去,他妈妈给他写了一封信:“尔为吏,以官物遗我,非惟不能益吾,乃以增吾忧矣 。”大意就是,你是一个小吏,你把官家的东西给我送来了,你不能给我任何增益,反而给我增添了烦忧。这样的妈妈真是深明大义,正是有了这样的妈妈,陶侃后来才能官至大司马。


于丹说:“什么是真正的家教门风?首要的就是要明辨是非,要知好歹。”

现在有许多孩子不知好歹,甚至做出伤天害理的事。在那个贫瘠的时代,农民守着古训的时候,孩子敢不知好歹?敢伤天害理?那是要跪在祖宗牌位前挨板子的。于丹痛心地说,过去孩子要是伤害一个小动物,家长会说这孩子怎么这么伤天害理,但现在,一群大学生虐待一只小猫,看着老猫急得哀号,这样的事已经屡见不鲜。


“过去的人大都不能识文断字,但是却通情达理,大多数人的家教和门风都教孩子厚道做人,勤俭持家,守着农民的本分,不能辱没祖先,这是基本的家风,也是家庭教育的基础。” 于丹认为,首先要教育孩子做一个明辨是非的人,说成大白话就是人得知道好歹。


女性在家庭教育里扮演重要角色


在于丹看来,在中国古代传统家庭中,女性虽然大都不识字,经济不独立,甚至连个独立的身份都没有,但却扮演了很重要的地位。“女性的重要性看一个字就知道了——‘安’,家中有女才是安。无论古代还是现代,一个女人上不闹婆媳矛盾,中夫妻不打架,下与孩子没有代沟,这样一个家就和顺了。”于丹说,女人是管整个家的和睦和文明传承的,中国人的观念中,建功立业有两个“ting”,男人建功立业在朝廷,女人建功立业在家庭,从这个意义上讲,家庭的地位一点不弱于朝廷,因为能不能把孩子教好主要就在于母亲。


于丹以《三字经》里“昔孟母,择邻处,子不学,断机杼”和“孟母三迁”的故事为例,讲述了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。“孟母自己不见得认多少字,她给孩子讲道理,就是看到孩子回来,问功课时看到孩子漫不经心,就把织到一半的布一刀割断了,告诉他不成材就是这样的,这就是朴素的女人用手里的活儿来讲道理。她自己没读多少书,但是一看街坊吹鼓手,成天吹吹打打的,觉得孩子学这个不行,搬了;再一看,这家是屠夫,成天杀猪宰羊的,也不行,搬了;什么时候到旁边有户读书的人家了,觉得孩子能跟着他学念书,才留下。这是朴素的母亲,但这也是了不起的母亲。”


于丹说,过去中国古代母亲的故事特别多。如“岳母刺字”,岳家军从岳飞到岳云,子子孙孙送上国家的沙场,这是通情达理的妈。而《国语》记载了鲁国大夫公父文伯的故事。退朝后公父文伯看到母亲在家织布,他说,“我都上朝官至大夫了,母亲还在家织布,传出去会让人笑话的。”


公父文伯的母亲对儿子说了一段话,就是著名的《论劳逸》:“你知道古代的圣贤怎么治理人民?就是把百姓带到特别贫瘠的土地上让他们安居,因为只有开垦贫瘠土地的人才特别勤劳,才能发现自己的能力,他获得的东西才会特别珍惜;而沃土不养能干的人,沃土养懒汉,因为他靠天吃饭。生于沃土本来应该是件幸运的事,但有多少人生于沃土本身有出息?”


于丹讲道,公父文伯的母亲说,从古至今女人都要干家务,国君的妻子要亲手给丈夫织帽子上的缨子,官宦的妻子要给丈夫做祭祀的祭服,普通老百姓就要给丈夫缝衣裳。她说我现在是个寡妇,我不管儿子做多大的官,男耕女织,我做的是我的本分。


过去的女人眼中,一个家门的门风是她们一辈子的信念,相夫教子、传承子孙、当好人,这就是妈的责任。“家中有女才是安。母亲的肩膀,先担得起家风,传承得了这个家庭里的正直和善良,这才是天职。”


家教的学问:教孩子从小明辨是非 承担责任


当今的家庭中,不仅仅父母在家庭当中承担教育的角色,由于很多家庭都是祖父母、外祖父母在一起生活,所以隔辈教育现在也是一个非常热门的探讨话题。于丹认为,这是当下社会特别现实的一个问题,于丹打趣道:“六个大人供着一个孩子,那这个孩子就是宝塔尖上的孩子,所以这种孩子现在叫‘六一儿童’。我老开玩笑说中国人现在好多词都变了,过去养孩子吧,叫拉扯孩子,就是拉一个扯一个,后头还跑着俩。现在你敢拉谁扯谁啊,都是供奉的。”


“都说隔辈亲,你去看周围的老人,不管说她身上疼啦,不舒服啦,看到孙子的时候,立马精神百倍,这叫‘孙子疗法’,你再看带孙子的老人,不管这个爷爷曾经是个多么严厉的将军,这个奶奶曾是一个多么有规矩的大学教授,一带孩子,规矩全没了,这就要说到在家庭教养中,祖父祖母要给孩子什么。”于丹说,为什么现在有好多年轻人说,这现实世界太残酷了,这跟年轻人进入社会的态度有关,“你以什么态度进入现实,如果老是像对你爷爷奶奶、爸爸妈妈这样,凡事过于依赖,推卸责任,那进入社会,还有人能让你这么埋怨吗?一个人能不能够融合社会,要看在家里老人是怎么对他的,其实,老人往往因为自己的溺爱,反而让孩子长成一个不自立的人。”在于丹看来,无论是否隔辈教育,家庭教育都一定要让孩子从小能独立承担,“家教里首要的是明辨是非。第二点,一定要让孩子从小能独立承担责任。”


说到老人教孩子,于丹还特别提到了一种现象。即孩子做错事老人会出来和稀泥,且多以“孩子还小呢,他不懂事”为借口帮孩子推卸责任。


“这其实是个伪命题。”于丹认为,孩子小时候是最懂事的时候,因为小孩正是学规矩的时候。“一个四岁的小男孩,不管他在家打碎了一个水晶花瓶,还是踢碎了邻居家的窗户,只要他能出来说对不起我错了,没有大人会出来跟小孩子计较,都会挑着大拇指说小孩会道歉,真棒,但是如果说他太小了,算了。那么等到这人40岁,还是会一直推卸责任,不是怨天就是尤人,其他人会怎么对他?”四十岁的人要是这样,大家就会嗤之以鼻,所以说一个人有没有承担能力,是从他四岁时候决定的。”


西方人教孩子从小独立,但东方人都觉得要呵护,这是为什么?在于丹看来,这其实也跟农耕文明有关。


中国是家邦的社会,而西方从古希腊开始,就是城邦的社会,很多城邦的社会很早进入了工业文明,孩子在这个社会里,要一个一个割离出去谋生,而中国呢?“我们是家族都维系在土地上,过去中国家大业大,往往是一辈子大家都住在一起,但是今天的中国不一样了,中国今天在走城镇一体化的道路,这个一体化的进程非常快,看看现在的单元楼,还能够是像过去那样大家都聚在一起吗?”于丹说道。


在社会结构、生活方式都已经变得个体、越来越独立的情况下,于丹认为只有教会孩子独立,那么孩子才能走得出去。“今天中国的变化在世界上来看都是变得最快的国家之一,我们的育儿理念,一方面要有传统的教养,另一方面也得有国际的概念,教一个小孩子独立承担,这既是中国的古训,也是国际的要求,你让他有了这个概念的话,他以后就会觉得世界不给我什么那是本分,世界给我什么是情分,不给我我自己可以创造,给我我就感恩,咱们别把孩子教得世界不给我啥都是亏欠,只剩下抱怨了,那不就没有感恩了吗?”


于丹问答:

孩子问到父母的问题

都应该得到解释

观众:小孩子经常会向父母提到一些问题,这些问题有时候难以回答。比如说孩子会问“我从哪儿来的”,还有一次在地铁里,有人在吵架,吵架中反复出现“小三儿”的字眼,儿子问,“小三儿”是什么意思?我应不应该说?应该怎么解释?


于丹:我认为应该说,孩子只有从父母这里得到的是最负责任的解释和答案。孩子有无数的好奇心,你不给他答案,那么他得到的答案一定是更不负责任的。我认为孩子所有问到父母的问题都应该得到解释。如果你不希望世界欺骗你的孩子,那就从你不欺骗你的孩子开始。


至于“小三儿”这个字眼,你可以这样解释,爸爸妈妈叫两口子,为什么不叫三口子呢?为什么不叫大三儿呢?这说明“三”不是一个很上得了台面的称呼,两口子中间怎么能有小三呢?孩子应该知道,做人成第三者是一个很丢人的事情。


而小孩子常问的“我是从哪儿来的”,我觉得也可以解释清楚。小孩都种小树苗,你可以告诉他,人也是种子,爸爸的种子放在妈妈肚子里,长大后就成了孩子,不仅要给孩子讲,还要带他去看,让他看小时候像小海马一样,看脐带,所有的这些东西都可以讲。而如果孩子问你这个问题时,你说这太丢人了,他会觉得这太神秘了,而实际上,这有什么不能讲的呢?


单亲妈妈让孩子分担家务

可让孩子获得更多尊严

观众:单亲家庭没有男性的榜样,妈妈如何带好孩子,尤其是儿子?


于丹:单亲母亲显然生活更加艰难,怎样在艰难的生活中让孩子感恩?单亲母亲特别忌讳把一种抱怨情绪加在孩子身上,抱怨那个离异的不负责任的父亲、抱怨社会对她们的不公平、抱怨自己的操劳,其实抱怨是一种传染病,一个容易抱怨的孩子以后是远离幸福的,你会发现聊天的时候谁都不喜欢永远抱怨的人,抱怨像空气中一种腐烂水果的气味,让人不愉快。


单亲家庭里母亲可以让孩子分担家务,让孩子获得更多的尊严。单亲母亲不用想自己对不起孩子、得为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补偿他的缺失,与其自己撑着去补偿,不如给他一种鼓励,让他做事。我看到一个例子,一个单亲家庭,母亲要出去工作,有两个孩子,一个7岁的小女孩儿,还有一个3岁的男孩儿,姐姐上学带着弟弟,7岁的小女孩儿老背着3岁的胖弟弟,人家说你累不累呀,小女孩儿不高兴,我背的是我弟弟,我不嫌累。弟弟跟她是血肉相关的,越是单亲母亲越可以让孩子早立事。


为什么很多寡母膝下出孝子,因为她管这个孩子,当然也有寡母膝下出逆子,就是因为她太呵护了,觉得对不起孩子。孩子带好了会早立事,带不好从小就反社会。单亲母亲是一个考验,但是所有单身母亲都去努力,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的时候,母亲以这么一种积极心态也会遇见自己的新生活;一个带着孩子抱怨的女人,也很难遇到未来的晴天。


父亲如山,母亲如水

观众:《三字经》里说“养不教,父之过”,是说古代孩子教育主要让男人负责,能这么理解吗?


于丹:无论父亲母亲,在家教门风里的任务,没有任何社会化的机构可以替你去完成。过去都说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,古代关于父亲教孩子的故事也很多。比如孔子的学生曾子,他的小儿子在外面吵闹,妈妈为了哄孩子回家,说回家给你杀猪吃,结果曾子到家了就去杀猪,对小孩子说话一定要遵守诺言。


我还记得三四岁时父亲教我叠衣服,为什么管领导我们的人叫领袖,衣服就是一手拎着领子一手拎着袖子,先拎领子袖子,衣服就能叠起来了。我教我女儿叠衣服,也是这么教的。一个家庭里,可以说父亲如山,母亲如水,人是水土上整理出来的一个生命,母亲如水的柔情和父亲如山的节操,确定了孩子以后形成什么样的人格。


观众:最近网上流行这样的新闻,就是很多女孩子、小孩子被拐骗的问题,那么家长如何在家教中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?


于丹:这个问题我特别想和家长多交流两句,我们现在出现了一个错位差,一方面教小孩子不相信人性,防坏人防得很严,另一方面又没有具体的防范措施。


很多小学生守则,教上学的课是什么,但是教小孩走在马路上看见井盖不要去踩了吗?还有需要告诉小女孩,你的小背心、小裤衩盖住的区域,是不许人碰触的,我们有告诉孩子这点吗?我们有没有教孩子清晰地背下来父母的电话号码?如果陌生人对你说什么话的时候你该怎么样应对……所有的这些其实是父母要教给孩子保底的东西。


家庭要教孩子“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无”。我们的孩子要独立地行走于这个世界,保护好自己是首要条件。新闻里说的那些如花似玉的女大学生,暑假返校连续出现那么多被骗案,这多让人痛心疾首。这也让我想起我在大学里,孩子去考试,孩子一进考场,爹妈哗地就扑在玻璃上,有一个妈妈拉着我就喊:“那个穿红格衬衫的男孩,你赶紧追上他。”我说:“行,你有什么要交给他的?”她就说你告诉他进考场之前一定去上趟厕所,这是我真实遇到的事情。我们现在的大学生,父母就是这样在惯着他们的,这样的孩子还不容易被拐骗走吗?所以我说家不是给世界高精尖学问的地方,家要给孩子的是关于人生、社会、人性、做人道德的常识,一个家教把常识给足了,那就有一个好的家风。

(本文选自《郑州日报》2015年1月6日第8版)

改变教育,从这里开始——校长传媒(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)

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

分享“教师卓越发展智慧”与“学生健康成长方案”

联系我们加QQ:2636915649

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

您的信赖和支持是校长传媒最大的动力,谢谢!

校长传媒研修群:344689295

点击左下角“阅读原文”,进入“微社区-教育圈”轻松交流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